当前位置:首页 > DeepSeek技术交流 > 正文内容

八旬院士陈润生:科研征程上的“预言家”与开拓者

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一位八旬院士的“神预言”引发了广泛关注,他就是DeepSeek诞生背后那位令人敬仰的“预言家”——陈润生。当被问及这一预言时,陈润生院士谦逊地表示:“真没料到会成预言家。”这位在科研领域深耕数十载的科学家,不仅是我国非编码基因研究的拓荒者,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规模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——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的重要参与者。

很多人最初认识陈润生院士,是通过一条在网络上热传的短视频。彼时,DeepSeek成功崛起,成为科技界的焦点。而就在这条短视频中,人们挖出了两年前陈润生院士说的一句话:“堆积算力的尽头是沙漠,不能够一味地堆积芯片,而是应该开发底层创新。”这句话在当时或许并未引起广泛共鸣,但如今回过头来看,却显得极具前瞻性。

当时,全球正陷入一场激烈的算力竞赛,各国都在加大芯片研发和生产的投入,试图通过增加芯片数量来提升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。然而,陈润生院士却独具慧眼,指出中国AI的破局之路,并不在于芯片的数量,而在于智算的密度。他的这一观点,犹如一盏明灯,为中国AI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近日,总台《吾家吾国》节目对陈润生院士进行了专访,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科学巨匠的科研人生。

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中国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,成为全球第六个具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国家。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陈润生院士数十年的坚持与付出。

1964年,陈润生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,开启了他的科研征程。上世纪80年代,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大规模公派留学时期,陈润生把目光投向了德国。那个时期,德国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上都处于国际的前沿,他渴望在那里汲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。1985年,已经44岁的他毅然前往德国纽伦堡大学,从事量子生物学的研究。在异国他乡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,不断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。

1990年,陈润生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看到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论文后,敏锐地意识到基因组学将成为生命科学前沿的新课题。他深知这一领域的重要性,于是决定主动出击。他给基因组学的创导者詹姆斯・沃森写信,表达了自己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意愿。很快,他就收到了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办公室的回信,并获得了人类基因组工程第一个5年计划文本。这一机遇,为他在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。

当时,中国的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正处于转型阶段,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。1992年,中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吴旻提交的《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建议书》获批,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原点。陈润生得知消息后,立刻拜访了吴旻院士,并主动请缨,希望承担两项关键任务:拼接测序片段和寻找重要功能基因。他深知这两项任务的艰巨性,但也明白它们对于中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性。

1999年,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,负责完成人类三号染色体短臂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,占整个计划的1%。这看似只有1%的工作量,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。测序片段的拼接就像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进行拼图,每段长度仅约一千个碱基对,离完整拼接还有着巨大的差距。面对这个难题,陈润生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不断创新测序方法。他们反复试验,不断优化流程,经过无数次的努力,最终提前两年高质量完成了任务。这一成就,不仅让中国在国际基因组学领域崭露头角,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六个具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国家。

在研究过程中,陈润生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人类基因组中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仅占2%—3%,其余97%都是非编码序列。在过去,这些非编码序列曾被认为是垃圾DNA,没有生物学功能。但陈润生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科研直觉和坚定的信念,坚信这些序列绝非无用。他带领团队专注研究非编码区域,开启了艰苦的探索之旅。“我坚信那97%绝对有用,不可能进化几十亿年,最后进化出来97%是垃圾,这不合逻辑。”他常常这样鼓励团队成员。

他们以食管鳞癌等多种肿瘤患者的组织为研究对象,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,发现部分患者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正常,但非编码区域发生了变化。这一发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,他们进而找到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新位点。从1993年开始,团队建立了超级档案库,整理、分类和存档全世界科学家发现的64万个非编码分子信息。为了让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科研人员,陈润生选择将这些信息开源。他说:“科学是一个人类集成的贡献,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人员,能提供我们的贡献,这就足够了。”他的这一举措,为全球基因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除了在基因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,陈润生院士也一直关注着大模型的发展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他就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遗传密码中的编码基因。对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,各种方法都是相通且一脉相承的。因此,他对DeepSeek等大模型发表看法,是长期在该领域深耕的必然结果。

如今,陈润生院士带领团队在生物信息学与医学AI大模型方面积极探索,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向。他们尝试将中医数据融合到模型中,这一想法看似大胆,却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在他看来,虽然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知存在差异,但大模型可以提供一个融合的平台,将这些不同的数据整合处理,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。

对于未来AI的发展,陈润生院士充满了期待。他希望AI能够“涌现”出更多创新火花,为此,他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创新中心。“我们不要把AI当成简单的工具,而是把它作为人类新的创新中心,这样能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。”他的话语,充满了对科技未来的信心和憧憬。相信在他的引领下,中国的科研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

“八旬院士陈润生:科研征程上的“预言家”与开拓者” 的相关文章

在DeepSeek老家发新模型,豆包怎么想的?

在DeepSeek老家发新模型,豆包怎么想的?

摘要:尽管研发模型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,但凤凰网科技从豆包内部人士处了解到,内部对应用层的投入同样巨大,“拿的资源不比模型层少”。凤凰网科技 出品作者|徐珍编辑|董雨晴豆包的思考模型终于正式揭开面纱。4...

海信视像:所有搭载智能体的海信电视都已完成升级并全面支持DeepSeek

海信视像:所有搭载智能体的海信电视都已完成升级并全面支持DeepSeek

每经快讯,海信视像(600060)2月2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,海信电视接入DeepSeek,支持满血R1和V3版本自由切换,成为行业首个搭载深度思考智能体的电视品牌。目前,所有搭载智能体的海信电视都已完...

专家建议:利用DeepSeek实施“穿透式”监管国企

专家建议:利用DeepSeek实施“穿透式”监管国企

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近日,在《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的有效性研究:风险防范与效率提升》报告发布会上,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王双指出,数字化技术正在推动国有企业监管模式的革新。借助DeepSe...

百度教育接入DeepSeek-R1满血版模型,支持多模态推理

百度教育接入DeepSeek-R1满血版模型,支持多模态推理

36氪获悉,2月25日,百度教育旗下产品“拍照搜题”正式接入DeepSeek-R1满血版模型。用户可使用百度App拍照功能进入“拍照搜题”,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库提供标准答案,还能发挥DeepSeek R...

教育行业拥抱DeepSeek的浪潮还在继续 学而思×DeepSeek,首发超级学习应用“随时问”

教育行业拥抱DeepSeek的浪潮还在继续 学而思×DeepSeek,首发超级学习应用“随时问”

全教育行业拥抱DeepSeek的浪潮还在继续,在产品层面的落地和结合也开始带来惊喜。学而思今天正式发布接入DeepSeek的全新“随时问”APP。该产品深度融合DeepSeek R1智能推理,依托学而...

从钓鱼台到博鳌:“顶流”DeepSeek改变世界的看法

从钓鱼台到博鳌:“顶流”DeepSeek改变世界的看法

“那些对中国科技创新感到惊讶的人,一定是活在石头下,闭上眼睛还捂住了耳朵。”作为AI界的“顶流”,DeepSeek是年后两场高级别论坛的焦点。“DeepSeek不光在性能上接近世界最好的模型,而且成本...